笑是人类一种美好的表情。医学上说笑能够使人体胸肌得到扩张,加强了肺部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加强血液循环,使人更有精神。现代医学认为笑可以成为一种治病方式,治疗神经衰弱、消除肌肉的紧张,预防或减缓疼痛。看来,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真的有医学依据。笑也分为很多种,笑促进了我们感情的沟通,思想的交流。微笑,开怀大笑,回眸一笑百媚生说的都是笑的形态。
最近流行一种笑,据说叫爆笑。从字面上理解,爆笑的程度要比哈哈大笑还要“可”笑,笑的激烈程度达到了“爆炸”的极限。爆笑像一阵旋风,迅速席卷小剧场市场。仿佛一夜之间,舞台上到处是一片爆笑之音。无爆笑不艺术,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对于爆笑趋之若鹜者大有人在。你看看一些小剧场戏剧的宣传海报上,爆笑成了最吸引人的字眼。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把爆笑当作了艺术的全部时,引领大众文化消费的砝码变成了爆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思考。
爆笑一词不知道是从哪里首度出现,开心麻花也好,东北二人转也罢,只要是爆笑二字袭来,观众就一改矜持,据说每场演出观众在爆笑声中都要爆满。有人说,爆笑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大众的欣赏口味的改变。现代人的压力普遍很大,无法释放,在单位要小心谨慎,在家里要承受更多的繁重责任,到剧场里面就不喜欢再接受什么教育和熏陶。他们只求一笑,一笑还不够,需要爆笑一场,不爆笑不快乐。
果然如此吗?爆笑就能够为现代人减缓压力,释放情绪吗?空虚和无聊不是快节奏的时代病痛,恰恰是我们思想的贫瘠造成的浮躁和荒芜。我们找不到压力的根源,把一切责任完全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和紧张,这是消极和颓废的态度。任何时代背景下,我们都要面对压力。压力有时候会产生负面效应,但是也能够成为一种推动前行的正能量。心灵的荒芜才是最大的弊病,因为空虚而去寻求一场更加空虚的爆笑作品来治愈,只能是饮鸩止渴。爆笑过后使得自己更加的没有品味。没有节制的爆笑只能有害健康。这种健康,既是身体上的,更是思想上的。
按照流行的说法,没有尿点的爆笑似乎才是好的戏剧,我想说的是,没有尿点是因为弄坏了我们的前列腺,而非治愈了我们的心理渴求。不信,我们尝试一下用温暖的艺术取代喧哗的爆笑,哪一种效果更好?可惜的是我们的文化引导,太过形式主义,太过虚假。叫我们自己都不相信的英模人物,本意是传递正能量,却偏偏弄巧成拙塑造成了高大全。失去了观众的信任,使观众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爆笑的根源在哪里,观众的口味是需要艺术的引领。从事艺术的人如果丢失了自己的节操,引领就变成了误导。
厨师的手艺不精,我们真不能埋怨食客的口味太重。恶性循环之下,构成了我们千奇百怪的艺术怪状。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市场”,票房成了衡量一个艺术作品含金量优劣高低的标准。我们允许并欣喜地看到《人在囧途》的火爆,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它只是一个爆笑的类型电影,而不能代表我们艺术的全部。
经济可以搭台,但是一定要叫文化自己唱戏。经济搭台,不能唱跑调的戏。唱没有品味的戏,唱一切为迎合票房和金钱利益的戏。爆笑无错,错的是我们把爆笑看成了观众的唯一需求,看成了没有爆笑就没有钱赚的闹剧。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结果是叫人哭笑不得的。真正的艺术精髓将被人遗忘,爆笑成了主导我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本末倒置将是全民的一场文化洗劫。可以这样断言,靠爆笑是不能拉来长久的观众的。因为爆笑过后,剩下的是一片文化废墟。
央视第九届小品大赛,有部开心麻花的爆笑小品叫《舅舅的考验》,在全部24部参赛作品里面排名第23。主创团队和部分观众似乎在为这样的成绩感到委屈,因为整部小品爆笑不断。问题就出在过于追求爆笑的“笑果”,而忽略了小品本身艺术的追求。廉价的笑声就是再多,也无法取代艺术上的苍白乏力。
作为文艺工作者,每个人都应该坚守自己的艺术节操。创作贴近人民群众,反应百姓心声的作品,是我们光荣幸福的追求。
(发表于《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