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ng(1) "0"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第一卷:报刊产业发展研究最新章节列表: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报刊出版体制初步形成_徐登明著_文学作品_【苍穹悦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报刊出版体制初步形成

书名: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第一卷:报刊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徐登明 字数:21189 更新时间:2020-12-0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报刊出版  体制  初步形成

  党的 “ 十四大 ” 正式确定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经济体制从财政、税收、金融,到国有企业的营运等,不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新闻出版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党的“十五大”确立新闻出版业“加强管理,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十二字方针后,我省按照中央的部署,五年来着力进行了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的的报刊结构调整,逐步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报刊出版体制。  ‎

  1995年,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新闻出版业要从规模数量型发展阶段向质量效益型阶段转移。随后,出台了《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质量管理标准》、《五大类科学技术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把 期刊的 出版质量从法规上纳入管理的范畴。我省于1995年、1997年两次对全省报刊进行质量考评定级工作。第二次考评,评出质量一级报纸 54种,质量一级期刊179种。这项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省报刊出版质量整体的提高。每年进行的好新闻评选活动等,也促进了大家对出版质量的进一步重视。

  1997年至1998年,全国开始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治散治滥”工作。我省通过治散治滥,停止出版了一批行业报刊(报纸14种,期刊8种);取消了内部报刊管理序列,停掉一批行业性质的内部报刊(内部报纸78种,内部刊物188种),其余所有内部报刊全部转化为报型刊型内部资料(计716种)。通过这次治散治滥,我省报刊出版秩序明显好转,出版质量明显提高,报刊摊派得到一定遏制。

  1999年至2000年,全国进行了报纸期刊出版结构的调整,停掉了一批行业厅局报刊,规定行业厅局不再办报纸,工作确有必要的只办一种期刊,其他的划转到党报党刊或有关新闻出版单位。我省在这次结构调整中,停掉行业报纸12种,行业期刊7种,划转到党报党刊或其他新闻出版单位并重新调整读者定位的报纸31种,期刊4种。为了整顿成都报业市场的无序竞争,2001年五月又停掉了《蜀报》、《商务早报》。通过调整,到2000年底,我省厅局报纸不复存在,行业期刊也相应减少。

  这次调整,彻底改变了我国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依托,层层办报办刊的报刊出版体制,对推进报纸期刊走向市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报刊出版体制初步形成。

  调整结构,报刊资源重新配置,促进了一批面向自费市场、受到读者欢迎的报刊脱颖而出, 初步 扭转了过去靠公文摊派办报办刊的局面。一些计划经济时期颇有生存空间的报刊,因读者群的变化、广告资源流向的改变,导致经营出现困难,《四川青年报》、《四川文化报》等自动请求停止出版。依靠市场办报办刊,遵循出版规律,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成为报刊界的共识。报刊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 认同 ,经营意识增强,除政治退出机制外,质量退出机制、经济退出机制的意识在业内日益增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