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读汪贵沿的非虚构诗歌

书名:挑一帘烟雨走世界 作者:汪贵沿 字数:63264 更新时间:2020-03-18

  黎正明

  做企业做得风生水起,写诗写得如鱼得水,这就是儒商诗人汪贵沿。

  我与贵沿至少有二十年的交情了。当年我边卖苹果边写诗,他边做生意边写诗,那份执着的坚守,曾感动不少小城的姑娘。最难以忘记的是贵沿为了出版一本诗集,竟然把他开全方位公司赚得的一辆面包车抵押给我,我帮他园了出书梦。当搬回一捆诗集到家门口时,他的父亲看见了,劈头盖脸给他一顿臭骂,说他脑壳有包,拿那么大一坨汽车换回这些不值钱的纸。

  我们那帮文学青年都尊称他的父亲为伯父。伯父是贵州人,当过兵,打过仗,复员后一家人从贵州辗转到了川西小城什邡定居,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我曾经在报社工作时还专程前往采访过他,那些关于剿匪的战争故事。我离开什邡之后,已经好多年没有见过伯父了,听贵沿说伯父得了重病,长期住在医院里整了一个包房。我正想好久空了去看望他老人家,贵沿的一组诗《父亲,我好想抱抱你》,不但让我想起了伯父的音容笑貌,还深深地感动了我。

  贵沿写诗的路径很宽,现代诗写得美轮美奂,方言是也写得有板有眼,现在又开始探索非虚构诗歌了。这次推出的五首诗,其中,《父亲,我好想抱抱你》应该属于非虚构诗歌。

  “非虚构”这个概念的提法,在国外早就被人提出,在国内也已经出现了很久。但是,真正把“非虚构”作为一种“文体”,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认真推向前台的,是《人民文学》在2010年正式在刊物中新开辟了“非虚构”这样个栏目,很快就引起文学界各方人士的关注。的确,现在的诗歌是越来越读不懂了,在诗人狭小的想象空间中,诗歌的生活越来越窘迫,没有读者。诗歌在凄凉的生活中,过着孤芳自赏,不食人间烟火的日子。而贵沿写的《父亲,我好想抱抱你》,是诗人从诗人狭小的牢房里走出来,与生活发生关系,与博大的土地、街道、人群发生关系,与一切真实的事物发生关系的具体表现。他让诗歌走进生活,与更多的人生活在一起,让更多的人感知诗歌的体温、人性和力量。也让我们要让读者找到一个读诗的理由,要让诗歌和读者建立一种关系。一种枝蔓相连,根脉互通,情感交织的关系。

  《父亲,我好想抱抱你》,看似通俗易懂,实则蕴含艺术含量。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人,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用非虚构呈现的艺术效果在读者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撼人心魄的,正是贵沿把“好想你回到过去,拿着棍子追我/好想你大声训斥,教我怎样做人”,“伟岸如大山一样/意志如钢铁一般”,把“是一棵参天大树”的“父亲”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给人一种巨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说完贵沿父亲这首让我感动的诗,还没有来得及回味,接着他又写了一首《我的母亲》这首诗,这首诗的形成应该出自于父亲的病因,看得出他的父母是非常恩爱,父亲病重母亲失明,作为儿女的他应该是纠结苦痛万分,母亲和儿子从古至今,就是母子心连心,母亲的疼痛就是儿子的伤口,他在诗中写道:父母亲健在,我们是一种幸福/如果可以,我宁愿用自己的眼睛/去换取母亲的光明/因为我们的世界都是母亲给的……/———摘自《我的母亲》。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是无私的,她把所有的苦痛都隐忍在心。夫妻是人生的伴侣,儿子就是母亲一生的希望,贵沿的母亲因父亲的病一气之下失明了,贵沿四处为她求医,总想在不受伤害之下能保守治疗。贵沿这首母亲的诗,写得朴实无华,用他的话说,有些诗可以加工,有些诗必须白话书写,像母亲和父亲这样的诗,就必须用心灵去对话,用爱和善去感悟初心。例如:父亲对母亲说不用怕/等我出院了就给你当眼睛/这是父亲一生中最温暖的一句话/为了这个诺言/曾经放弃生命的父亲/开始早晚念经/并印了一千册经书/坐在轮椅上见人就发……

  人生每天都是最后一天,活着就是一种精彩。贵沿的母亲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想念儿子的心依然清晰。贵沿这种《非虚构诗歌》的创作,让人特别能进入场景,能有亲切的感觉,能让读者共鸣。由于贵沿长年工作在外,每年回来时间有限,想象母亲的身体一直很健康,所以当母亲病了才感觉到母亲老了,母亲也是平常的人:总以为她是坚强的女人/直到父亲病了那一刻/才知道母亲原来也是肉身……这几句白话的语言,显示了诗歌强大的张力。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略父母的存在,总以为他们是参天大树,是不老之躯。读贵沿写的父亲和母亲,突然间让我有点想家了,让我想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这就是《非虚构诗歌》的魅力,一种真实存在的空间感。借着这篇文章祝愿贵沿的父母亲早日康复!

  20171027四川省作协办公室  注:作者黎正明,祖籍广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海南省人民政府、共青团海南省委机关报刊编辑、记者。现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四川作家》执行主编。

  17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诗文集《爱我所爱》、《多情应笑我》、《三十年河东》、《永远的邓小平》、《中国精神》、《章洛悲歌》、《我们的骄傲》、《铭记2008》及长篇小说《爱我的人别放弃》(与其妻合作)等。其中,《永远的邓小平》经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审读、国家领导人题写书名;《中国精神》被共青团四川省委列为全省“社会主义荣辱观参考读物”;《章洛悲歌》在“5·12”地震后第十天即出版发行,是全国第一本以最快速度反映抗震救灾的诗集之一。作品荣获国家、省、市文学奖项多次。个人荣誉有市级“十大杰出青年”、“抗震救灾模范”,省级“社会组织先进个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