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次到出版集团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孙老师向我约稿,说是悬疑、科幻以及穿越类作品特别走销,可我是为理论和新闻出家的文学爱好者,写作的方向就自然有所局限,但又想让自己的作品能够上市,去接受市场的洗礼和检验,因为前不久出版的《年轻父母育儿的西点法则》,读者的评价还不错,于是向老师简要介绍了自己近期的创作情况,没想到她特别认同,于是我加快了创作进度。
客观地讲,最初我想把游记、日记、笔记融为一体,形成一部比较有深度的散文集,但笔记篇涉及很多权力运行情况,怕由此引起官场风波,于己于人于组织都无益,那日记与游记又只有两个篇章,在我的眼里“二”不成文。于是,决定把游记先独立成书。要把游记独立成书,自然内容不够充分、丰富,因此只好加班加点地把一些游记整理出来。
屈指数来,我从1988年发表第一篇文章以来,至今已近三十年。三十年来,我撰写了近百篇游记,可因年轻时只是玩玩,并没有想到成书的事儿,因此大多丢失了,比如《琼冬日记》《新疆纪行》《舞凤山游记》《夜宿金刀峡》《碧峰峡散记》等至少有四十余篇被遗失,至今心里都感到特别痛惜。于是,现存游记仅五十多篇,其中能够编写进书稿的游记,我整理了下,也不过四十多篇。
虽然书中收集的文章不多,但却是笔者最精华的部分。说它是最精华的部分,不是作品质量高得不得了,而是这些作品在我的心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细细分析,也有三点理由:其一,时代感是这些作品的显著优势,因为这些文章大多是近期创作的,不仅具有时代感,而且还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倘若你能静下心来,细细地品鉴一下,还可以从中获得智慧与力量。其二,成长是这些作品的又一特征,因为这些文章距今时间比较远,虽然文笔拙劣,但它却是我的人生经历,透过它可以看到我的成长,特别是文学进步的旅程。这应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够窥视到社会的变革轨迹,因此我保留了文章的原汁原味,并没有以现在的水平去雕作它修饰它,其目的就是前面所讲的道理,想让读者从文章中体感到作者的创作成长。我想,那种由青涩到成熟的味道,理应是大家期许的。其三,用心是这些作品的共性,因为我对游记撰写特别上心,不仅仅把它作为自身文学创作的成果,而且也把它作为了自我思想升华的载体。因此,尽管我创作的游记不多,在我的作品中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毕竟每年我创作的随笔,少说也有上百篇,这几十年下来,其数量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浓缩的是精华,选编进书的这些游记,相对我的文学作品而言,那是最用心不过的产品了。
毋庸置疑,我充分肯定我的文学作品,只是相对我内心而言的,要是拿我的作品与大师相比,大多是无法登大雅之堂的,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我不是专业人士,写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自然精度不高,质量也就只是一般般;又如文章立意问题,由于身处街区最基层,底层意识严重,看问题难有高度,文章的社会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再如写作技巧问题,文章创作讲究“文似看山不喜平,人如激流爱冲浪”,而我的文章就特别平实,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缺少穿越、悬疑的诡异,同时多是随兴而谈,什么写景,什么写意,什么写实,什么写感……毫无章法,完全是随意而为之。就如我写小说一样,就是把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则行。如此的创作风格与创作方法,其生产出来的作品就可想而知。
最后,由于儿子的旅游也很不错,加之我的文稿又不算多,于是想到了将父子俩的游记整合起来,一起出版第一部游记文稿,因此书稿内容就更加丰富了,至少涵盖了两个人的思想,特别是一个十岁左右孩子的青涩感悟,那是这本书稿最具含金量的部分,也是我前面讲到精华的另一种补白。在此,深深地感谢孙明丽老师的帮助,也得感谢同事与朋友的支持。再者,由于编辑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特别仓促,书中难免存在许多谬误之处,还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郭子久猴年春书于成都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