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市镇地处江津东南边陲太公山麓。辖区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29723亩。行政村10个,经济合作社3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个,居民小组4个。2006年有人口364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98人。
1984 年4月,杜市公社改为杜市乡人民政府。1993年12月撤杜市区,并屏麓乡、杜市乡建杜市镇。2001年5月撤高歇镇,将原辖区并入杜市镇。
杜市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为浅丘地,中间呈凹字形槽谷地带。境内最高海拔800米,最低海拔120米。
镇境内河流,有响滩溪、豆沙溪、羊角垴山及原梅湾村汇聚之溪、玉屏山及屏 麓村汇聚之溪。
镇年平均气温16~18℃,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份平均气温4~8℃。
年降水量多在1000~1350毫米,多集中在5至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属东亚季风区,冬季受到东北季风控制,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杜市镇交通便捷,现境除210国道和新 (新 场) 先 (先 锋) 公路外,还有三夏公路、王家公路、刘高公路、高民公路、胡万公路、月高公路、湘麒公路、杜 (杜市 场) 龙 (龙 凤) 公路等十余条村级公路。
杜市老街街道由石板镶嵌铺成,只有3米来宽,街两边房屋均为土墙、板壁构成,房前檐坎宽约50厘米。赶场天,两边檐坎摆满货物,人在街上走,常常拥挤不堪。1994年,政府确定在老街外另选址建新街。通过12年的建设,现有总长3000余米,宽20米的阳鹊街、鹊桥街、交通街、中心大道 (宽28 米) 和工字街5条街道;有各类综合市场4个、专业市场4个 (6000平方米,摊位700个),门面1300个,住房1700套。设施、设备齐,水、电、路、气、程控电话、闭路电视一应俱全。能源、
(1986—2006)
交通、通信基础设施齐备。楼房高大宽敞,居家舒适;商店品种齐全,应有尽有;街面整洁卫生,街道两旁榕树成行。夜间 (夏天),水银灯、霓虹灯、街道两旁的路灯交相辉映;跳舞的、健身的、逛街的、吃夜宵的、喝茶聊天的川流不息。1997年,杜市镇被江津市命名为全市第一个“卫生城镇”。2001年,被重庆市爱委会评为“重庆市卫生镇”。2002年,杜市镇三才社区被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社区”。2004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镇”。
杜市环境优美,太公山郁郁葱葱,石龙潭碧波荡漾,香炉石形态奇异、双峰山高耸山巅,大佛寺深山古刹风景秀丽迷人。杜市工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有国营工业企业2个、乡镇企业475个;七八十年代时,糖果厂、酿酒厂、印刷厂效益很好,享誉津綦巴毗邻地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过去工艺简单、机械生产设备落后的作坊,有的被淘汰,有的破产,有的停业。1998年,通过改革、重组、破产、合伙经营,一些企业找到了生机;同时,以优厚条件吸引外资、外商来镇兴业,一批骨干企业逐渐形成。2006年,镇境内有江津杜市水泥厂、重庆津渝橡胶厂、重庆隆盛钢铁有限公司、重庆山城蚊香厂、重庆渝兴鞋业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山田烟花爆竹厂等骨干企业28家。1986年,工业固定资产281.45万元,总产值709.48万元,总收入506.18万元,利润16.73万元;2006年,工业固定资产4036万元,总产值21483万元,总收入21057万元,利润87.5万元,分别为1986年的14.34倍、30.28倍、41.60倍、5.23倍。
杜市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王家村、新化村、黑滩村以优质粮油、瘦肉型猪、花椒、养鱼为主;永隆村、月坝村、胡家村、湘萍村以优质粮油、花椒、中药材、花卉、优质水果为主;龙凤村、梅湾村、屏麓村以优质粮油、瘦肉型猪、花椒为主要产业也见雏形。太公山开发,水果基地初见成效;柑橘以果形、色泽、味正取信于市场;花卉、苗木、中药材已成基地化生产。
杜市粮食连续增产。1986年,粮食总产量为3203.1吨,人平占有粮202.34公斤;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20587吨,人平占有粮565.5公斤,分别为1986年的6.43倍、 2.79倍。
杜市农村经济收入倍增。198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29.1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82.3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94元;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557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99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03元。分别为1986年的42.9倍、16.11倍、13.28倍。杜市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以来,工农业不断提档升级,发展进入快车道。1998年,政府加大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建设,一批优质水果基地大量投产,粮食产量连年以10%的涨幅上升。2000年,工业实施调整结构、优配资源,骨干企业逐年增加;2006 年工业固定资产达23290万元。
杜市教育在新中国建立前很差,全乡一所中学 (系外地迁来),新中国成立后迁走;新中国成立初有小学9所、私塾8处,但规模小,在校生少;乡民文盲甚多。
在抗日战争时期,杜市有从北平迁来的志成中学一所,抗战后,高中部迁走,新中国建立后,初中部迁走。1970年,杜市乡兴建杜市中学。1972年,建杜市农业中学,1998年撤销。1986年,杜市乡小学生人数达到高峰,6236人。此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出生人口逐年下降。2006年,全镇有小学21所,学生2230人;初中2 所,学生1599人。杜市20世纪80年代扫除青壮年文盲,90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2年实施“普九”,校舍由土瓦全部改为砖混预制结构,教室宽敞明亮、窗明几净。1998年,实施“两基”“普实”,各校电教、教仪按标准配齐。与此同时,特教、成教同步发展。2000年后,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进入学校。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质量随之提高。特色学校、示范学校不断涌现。全镇教师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积极有为,为祖国和人民培养了不少人才。
杜市文化中心是1984至1998年江津县三个文化中心 (德感文化中心、白沙文化中心、杜市文化中心) 之一。杜市“诗书画廊”、“毗邻乡镇诗书画展”、村居读报亭是三张靓丽文化名片。镇政府组织的“滨江之夏”、“新春联欢活动”、“七一”、 “十一”大型文娱活动,学校举办的“六一”、“春节”大型庆祝活动以及社区、单位经常演出的节目,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各校有图书室、阅览室,全镇图书藏量300余万册,书店5个、歌厅5家、音像店6个,新建电影院1个、文化广场2处。
杜市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群众自觉参加体育活动意识强。每天晨练队伍像条龙;跑步的、竞走的、练健身操的、操拳的、打球的、踢球的、步量公路的比比皆是。体育活动轰轰烈烈,不论是校办运动会、镇办运动会或参加上级运动会,群众都积极踊跃。杜市镇在津东农民运动会、津东毗邻乡镇运动会、綦河片区运动会、江津体育运动会、重庆市体育运动会上均获佳绩。1999年杜市镇被评为“重庆市乡 镇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杜市医防体系、预防保健网络健全。免疫、食品、环境等卫生监督检测到位。
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85%以上,妇幼保健“覆盖率”达95%以上。杜市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二十年来,杜市农村经济飞速发展。1986年,人均纯收入为294元,银行存款余额为390万元。2006年,人均纯收入为3903元,银行存款余额为19486万元。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人均年收入,2006 年分别为1986年的26.2倍、24.2倍。
杜市人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家庭用品档次快速提高。1986年,农民占有量:手表50%、收音机10%、缝纫机5%、电扇2.1%、电视机3.56%、录音机1.32%、自行车0.99%、洗衣机0.02%、摩托车0.01%、电冰箱0.02%。人平居住面积18.9平方米。2006年,农民占有量:自行车1.78%、摩托车1.2%、客货车1.1%、小轿车0.06%、洗衣机8.5%、电冰箱5.4%、电扇1.6%、收录机5.2%、黑白电视机3.3%、彩色电视机6.7%、缝纫机5.2%、照相机2.6%、拖拉机0.1%。人均居住面积43.32平方米。
杜市社会福利逐渐完善。1986年,全镇体育、卫生、社会福利事业总投入9.56万元。2006年,已建福利院1个,现收养22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初级卫生保健达标率达95%;农村优抚、“五保”兑现率达100%。全镇体育、卫生、社会福利事业投入是1986年的15倍。
杜市人民消费量不断增大。1986年,杜市人均消费为221.83元;2006年,人均消费为3453元,20年增长14.57倍。
杜市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镇党委、政府从“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杜市人;不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植公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七方面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方面从 “繁荣文化艺术,发展健康文化市场,拓展新闻素材”三个方面加强建设。法制方面从“普法教育,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两个方面加强建设。经过开展家庭
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的教育活动,以及“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三优一学”、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小区的争创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全镇涌现出国家级、重庆市级、江津市级文明单位24个。
杜市,是江津东部边陲重镇,民风淳朴,文化厚重,社会和谐,经济强劲。二十年来,城乡变化巨大。勤劳、朴实、善良的杜市人民,以自己的智慧改造家乡,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现全镇人民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杜市奋勇前进。
大事记
1985 年12月中旬至1986年5月底,杜市乡全面开展整党工作。
1986 年
1 月,杜市乡开始贯彻执行 《家禽家畜防疫条例》。
3 月9日至4月11日,杜市乡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和妥善处理不合格党员工作。乡党委书记徐铜钧负责 (原屏麓乡由沈世钧负责) 指导民主评议,对不合格党员进行处置和帮教。
4 月,杜市建立区乡财政体制,使区乡政权与财政统一,责权利结合。
6 月25日,国家 《土地管理法》 颁布,杜市乡党委、政府认真宣传贯彻,制止乱占耕地行为,为1989年1月 《土地 法》 实施做准备。
8 月,杜市将军属优待金改为乡镇统筹,实行年初预算,夏季检查,年终兑现。
9 月,高歇乡在江津县农机水电局支持下,修复卫星水库石渠水毁工程。
10 月,杜市乡制定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2 月,杜市乡被评为全国计生工作先进集体。
1987 年
1 月,为了防止乱占、滥用、浪费土地,乡党委、政府决定从本月起,根据江津县政府的决定征收土地荒芜费。是月,乡贯彻实施 《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
3 月上旬,杜市乡所有单位、村响应江津县政府号召,开展5~7天的灭鼠活动。
6
大事记
是月,全乡实施 《殡葬管理办法》,推行火葬,改革丧葬习俗。
是月,杜市乡农村合作基金会、高歇乡农村合作基金会、屏麓乡农村合作基金会相继成立。
是月,杜市乡按农民人平1角筹集经费,用于修建江津县民兵训练基地。
是月,江津县政府下达“民转工”指标,杜市乡第一批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6 月,为加强乡、村建设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乡配备乡、村建设助理员。
是月,杜市乡发放并使用居民身份证。
9 月1日起,杜市乡执行 《江河资源管理使用法》,对河沙、石子、料石征收矿产资源费。
是月,杜市由文化部门牵头,公安、工商部门配合,对本乡辖区内的文化市场进行大检查,严禁出售非法出版物和黄色淫秽书刊、音像制品,净化文化市场。
10 月,杜市乡执行征收超生子女经费,设专户储存,分级管理,专款专用。
11 月,杜市开展乡级学校集体督导活动,探索办学新规律。
12 月,杜市乡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集体。1988 年
2 月,杜市乡加强治安罚没收入管理,“不准乱立名目收费,同时将罚没收入及时上缴”。
是月,为保护农业承包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杜市乡贯彻执行 《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
是月,杜市乡关闭木材市场,加强木材流通渠道管理。
2 月5日,江津县人大常委会决定,实行乡镇人大设常务主席制度。
3 月,杜市乡婚姻登记改由民政助理员办理。
12 月,杜市乡农村生产队改为经济合作社,并制发新印章。
12 月12日至1989年1月19日,杜市乡全面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1989 年
3 月,杜市乡执行江津县政府决定,每亩耕地征收8元尿素工程建设资金,分两年筹集。
5 月29日,江津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在杜市召开开发太公山研讨会,决定开发太公山,建立伏淡季水果基地。
是月,杜市乡落实中央文件,严控、切减农民负担,不准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
12 月,杜市文化中心被评为四川省合格文化中心,受省政府表彰奖励。
1990 年
3 月至11月,杜市乡全面开展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
7 月16日至31日,杜市乡派出农民代表对龙泉、彭县、乐山、大足、双流、古岭的水果生产进行考察,为建太公山果品基地选模式。
12 月30日,杜市、屏麓两乡均进行了县乡两级换届选举,张世群当选杜市乡乡长,潘志兴当选屏麓乡乡长。
1991 年
2 月,杜市乡全面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为2000年全乡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夯基础。
是月,杜市乡建立农技推广站。
是月,杜市乡建立计划生育协会,选举理事会副会长、秘书长,并制定村、社协会职责制度。
2 月27日至29日,江津县国土局在杜市召集江钢和杜市、贾嗣所属厂周边村、
社干部会,解决江钢厂与村社土地历史遗留问题。
3 月,高歇乡中学自筹资金4.8万元排危改建校舍950平方米,高歇中心校由乡政府补助资金2万元,自筹资金1.418万元,修建教室、厨房304平方米。
6 月,杜市成立国土管理所,加强土地管理。
是月,杜市乡被江津县委、县政府评为“七五”期间计生工作先进集体。
7 至10月,杜市乡开展农村社教运动,江津县委组织工作队到乡村指导,杜市乡由江津总工会主席吴廷中任队长,吴荣华任副队长。屏麓乡由段大发任队长,江津建设银行副行长郭毅和屏麓乡书记吴荣颂任副队长。
10 月,高歇乡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改造中低产田1000亩,建排灌沟1480米,总投资18万元。
1992 年
1 月,杜市乡安装程控电话,江津县邮电局制发安装收费标准。
1 月16日至5月30日,驻津56013部队来杜市支援太公山果品基地建设,修筑湘麒 (湘萍至麒麟) 公路。
2 月22日至4月30日,杜市区开展社教活动,吴荣华任杜市乡社教组长,县卫生局刘代芳任屏麓乡组长。
5 月,杜市乡对农村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收取占地费。
7 月,杜市乡被江津县评为“基层政权工作先进单位”。
1993 年
1 月10日至11日,杜市乡第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张世群当选为乡长,龚光全当选为人大主席。
是月,屏麓乡第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潘志兴当选为乡长,张绍文当选为人大主席。
8 月,杜市乡卫生院拆除重建。
11 月28日,江津县撤区并乡建镇,撤销杜市区公所,屏麓乡、杜市乡合并建杜市镇,高歇乡改为高歇镇,广兴乡改为广兴镇。杜市镇政府驻地设在原区公所驻地,新场设办事处。
1994 年
1 月,杜市镇贯彻施行修改后 《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
是月,杜市镇第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召开,张世禄当选为镇长,段大发、陈光海、赖承彬当选为副镇长。
3 月1日,杜市镇实施国家工作人员“双休日”制度。
是月,杜市镇加强生猪管理,建立“生猪档案”。
5 月,杜市镇贯彻执行 《重庆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禁乱占、浪费耕地。
6 月,杜市镇实施小城镇建设工程,阳鹊街动工建设。
10 月,杜市镇贯彻执行 《农业法》,增强农民对土地问题“三个依法”和“四个有权拒绝”等法律知识的认识。
是月,新场小学与重庆渝中区化龙桥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 (历时6年),活动主题为“红领巾手拉手奔向2000年”。
11 月,杜市镇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
1995 年
2 月16日,杜市镇程控电话开通。
4 月5日,江津市委、市政府 〔1995〕 50号文件消息:杜市镇在江津市镇乡综合经济实力排列中名列十四。
5 月19日,经江津市政府验收,杜市镇完成“普九”年度计划。
7 月31日,杜市镇被评为全国“土地管理三无活动模范镇”。
8 月1日,杜市镇阳鹊街落成。江津市委、市政府、驻军部队领导光临庆典。
9 月底,杜市镇投资19万元兴建的面积为570平方米的敬老院竣工,15名五保老人入住。
12 月21日,杜市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 出台。
12 月25至26日,杜市镇第九次党代会召开,张世禄当选为书记,李家林、温龙素、李凯当选为副书记。
12 月,杜市镇经济实力名列江津市第十八位。
1996 年
1 月12至13日,镇第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李家林当选为镇长,周应龙、段大发、潘志兴当选为副镇长,张世禄当选为人大主席。
4 月18日,杜市水泥厂被评为江津市十佳企业和纳税十佳企业。
6 月,杜市被江津市委、市政府评为“八五”期间计生先进集体。
8 月,高歇镇与和平镇联合实施整修万年洞灌渠工程。改建原土渠为石渠,引和平镇水口坝水库灌溉燕窝、新化两村1000余亩农田。
9 月8日,杜市镇卫生院与杜市中心卫生院合并。
10 月,高歇镇实施太公山农业综合开发 (三 期)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计划兴修稻鱼工程示范片1200亩,排灌渠1216米,鱼凼19个。总投资65万元,群众投劳3.26万个工日。
12 月上旬,杜市镇场镇人畜饮水管道改造工程竣工。
12 月20日,杜市中心四桥竣工。
12 月,杜市镇综合经济实力名列江津市第九位。
1997 年
1 月17日,重庆、江津部分政协委员视察杜市小城镇建设和太公山农业开发。
3 月5日,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检查验收杜市农村软弱涣散党支部整顿工作。
3 月24日,重庆市、江津市图书馆来镇举办科技赶场活动。
5 月,杜市镇残联被评为“重庆市残疾人基层工作先进单位”。
是月,杜市镇被重庆市评为“首批文明示范镇”。
6 月24至26日,市人大在杜市召开片区人大工作经验交流会。
10 月5日,杜市鹊桥街、文化娱乐中心、天然气三大“民心工程”竣工,各级党政、驻军领导和当地干部1000人参庆。
12 月,杜市镇综合经济实力名列江津市第六位。
是月,高歇镇实施太公山坡脊地改造 (四 期) 工程,改土建园500亩。
1998 年
1 月,杜市镇贯彻施行 《重庆市计划生育条例》。
是月,投资100万元的轧钢厂和投资100万元的蚊香厂建成投产。
2 月,杜市镇敬老院被重庆市民政局评为“重庆市先进敬老院”。
3 月,高歇镇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决定集资改造刘高公路,工程总投资62万元,改造长度3.8公里,工期3个月,于8月1日交付使用。
5 月,杜市镇被评为江津市第一个“卫生城镇”。
6 月,杜市镇第四期太公山工程完成改土、稻鱼工程7500亩,定植良种枇杷5万株。
7 月,杜市镇获“重庆市文明镇”称号。
8 月,原高歇镇中学从文昌庙搬迁至新建的文昌街镇中学校址,实现了中小学彻底分开。新校从1997年8月下旬破土动工,1998年7月竣工,历时11个月,总投资
180 万元,总建筑面积10960平方米,其中校房建筑面积4316平方米。
12 月,杜市镇“两基”“普实”工作通过国家评审验收。
是月,210国道实施扩宽工程,江津段杜市交通街部分居民拆迁基本完毕。
是月,先新公路新场岔路口改道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是月,杜市镇综合经济实力名列江津市第三位。
是月,杜市镇被江津评为“三为主”合格镇。计生工作排名进入前十名。
是月,原高歇镇民用天然气安装工程竣工。工程总投资150万元,其中政府统筹51 万元,工期5个月,初期用户80户。
1999 年
1 月1日,杜市小城镇第四期工程启动,新增建面18348平方米。
3 月19日,杜市镇执行国务院 〔9 9〕 3号令,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8月结束。
7 月8日,新场中学并入杜市中学,原校址改办新场幼儿园。
7 月21日,杜市镇建材厂改制,实行产权转让,胡国全中标。
8 月,渝兴鞋业有限责任公司到原屏麓乡罐头食品厂兴建厂房。
9 月,杜市被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镇”。
10 月6日,杜市镇实施“210国道枇杷走廊经济”计划。
12 月25日,杜市镇被评为“重庆市乡镇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0 年
1 月28日,杜市镇三才社区被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小区”。
2 月,杜市镇企办室被重庆人事局、乡企局评为“先进企办室”。
3 月19日,杜市镇农村精神文明事迹建设上央视。
3 月初至5月30日,国防光缆线杜市段施工完成。
4 月,杜市镇小学试行教师聘任制,中心校 (园) 实行支教制。
4月18日,杜市镇政府机关被评为重庆市文明单位。
6月,杜市三才社区被共青团重庆市委评为“共青团文明街”。
7 月,杜市镇发展党员实施公示制度。
是月,重庆山城蚊香厂被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评为“质量定点示范单位”。
9 月,杜市镇教育系统首次实行学校部分干部公推公选。
12 月12日凌晨,石锣三社大土湾发生火灾,烧房数间,89岁农民余银清被烧死。
2001 年
2 月20日,杜市镇被江津市评为“综合经济实力十强镇”“法制建设先进单位”;财政增收、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名列“前十名镇 (街)”。
4 月,杜市镇被重庆市政府评为“‘九五’期间人口计生先进集体”“‘三五’普法先进集体”。
5 月8日,江津市撤销高歇镇,并将原高歇镇辖区并入杜市镇。
6 月,杜市镇调整村 (居)、经济合作社,调整后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委员会、77 个经济合作社、9个居民小组。
6 月30日,綦江至江津的客车在杜市灯塔村王家沟发生车祸,死亡8人伤20余
人,江津市副市长刘树人前来处理善后。
7 月6日,杜市镇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新一届镇委、镇纪委班子产生。
7 月14日,央视 《焦点访谈》 报道杜市镇“滨江之夏”多组节目。
7 月18日,杜市镇第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新一届人大主席团、政府领导班子产生。
7 月,210国道江津段“平安大道”创建,经重庆市验收合格。
9 月,杜市镇实施机关机构改革,设五大办公室、三个服务中心。二级班子主任、副主任实行竞争上岗,工作人员双向选择。
10 月,镇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开始,至12月底“学教”活动告一段落。
11 月,新场小学被命名为重庆市“交通安全文明示范学校”。
12 月,杜市镇被重庆市爱卫会评为“重庆市卫生镇”。
2002 年
6 月,杜市镇计生办被重庆市政府评为“‘九五’期间先进集体”。
8 月,杜市镇各学校、幼儿园的二级班子进行公推公选、竞争上岗。
9 月,杜市水泥厂完成改制。麒麟至玉屏公路开工 (11月 修通)。
是月,杜市街牛市堡缺口开工、中心大道一期工程启动。
10 月,杜市司法所建制恢复。
11 月,高歇水厂改造完工。杜市工业园区选址完成。
是月,杜市中学被江津市教委命名为“江津市示范初中”。
12 月,杜市中学扩建28亩工程启动。
2003 年
3 月至6月上旬,杜市镇遭受持续干旱,2822亩稻田未栽稻谷。
6 月8日,杜市镇机关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
6 月23日,杜市镇执行 《处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二级预案》,对镇内重点人群继续实行医学隔离观察,规定不得举办50人以上参与的各种聚会、聚餐,各中小学、幼儿园提前放假离校。
6 月30日,杜市镇委、政府批准杜市中学校园扩建设计方案。
7 月7日,杜市镇中心幼儿园、高歇幼儿园、新场幼儿园实施公有民办改制试 验。试验期30年。
7 月7日至10日,杜市镇连遭特大暴雨,10个村77个社2351人受灾。山体滑坡37处,农作物受损4500余亩,380亩颗粒无收,冲毁稻田167亩,损坏房屋652间,大牲畜死亡18头,直接经济损失215万元。
8 月20日,杜市镇中心大道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10 月29日,杜市镇月坝、龙凤、梅湾村级公路动工。
12 月16日,江津市电信局杜市电信支局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600余门电话中断,500 多户天然气用户停气,80余户财产受损,直接经济损失53万余元。
2004 年
1 月10日,杜市镇召开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专题会。
2 月18日,杜市镇第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召开。
3 月,杜市镇引进朗途实业有限公司、花卉苗木业主2家。
4 月3日,杜市镇开展“人大代表活动日”活动。
6 月2日,副市长刘大卫到镇调研渝黔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7 月26日,杜市镇第十三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选举李德平为杜市镇人大主席,李照全为镇长,孟永鑫为副镇长。
9 月27日,杜市镇开展村 (居) 换届工作。
10 月12日,杜市镇开展经济普查工作。
12 月8日,杜市街至龙凤公路二期工程开工。
12 月30日,杜市镇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工作完成。
2005 年
3 月21日,杜市镇被江津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服务企业先进集体”。
3 月25日,杜市镇第十三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召开,评议6名副镇长的述职。
5 月23日,江津市委 〔2005〕 78号文任命李照全为杜市镇委书记。
7 月8日,杜市镇召开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镇属各单
位、社区16个支部的党员参会。
8 月1日,镇第十三届人大第七次会议召开,选举陈德胜为镇长,袁理为副镇长。
9月,杜市镇再次调整社级规模。
10 月,杜市镇荣获中央文明委命名的“全国文明镇”称号。
11 月,杜市镇机关调整机构,设党政综合办、社会事务办、便民利民办、安全管理办、农业服务中心。对二级班子实行竞争上岗,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
12 月12日,镇委召开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会,10个村党委(总 支) 的党员参会。
12 月22日,重庆市国土局对杜市镇永隆、新化两村土地开发整治项目进行检查验收。此项目共整理土地2326亩,投资2259184元,净增耕地601亩。
2006 年
2 月6日,杜市镇获江津市2005年经济发展先进镇、计划生育工作前八名表彰奖励。
3 月9日,杜市镇第十三届人大第八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 《杜市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3 月31日,杜市镇召开农业农村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12个单位、部门,22个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4 月9日,国家发改委一行到杜市镇检查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工程建设项目(梅湾、湘萍、黑滩受检)。
4 月12日,江津市委书记王国富率队到杜市镇调研。
4 月19日,重庆市发改委到杜市镇检查验收村级阵地建设项目。
4 月27日,杜市镇获江津市2005年“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奖。
8 月中旬,杜市镇遭遇百年罕见旱灾,从8月到次年3月底,未下10毫米以上大雨。8 月最高日温43℃,许多农作物、家禽家畜被旱死,正沟田开裂10~20厘米,河、塘、库断水,杜市场7000余人饮水靠麒麟白石口水库下溪流 (渗 水) 引至解决。全镇旱情直接经济损失达6350万元。
8 月30日,江津市市长熊雪到杜市镇查看灾情,并到湘萍村实地了解花农的受灾情况 (市财政局、民政局、农办、农机水利局等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