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沙湾,一个让我向往已久的地方。1892 年11月16日,这里诞生了一代文学大师郭沫若。
前不久,读《乐山日报》上的一篇《乐山赋》,内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郭公开贞,人中龙凤,实乃文坛之巨匠,革命之先锋。蟾宫折桂唯我辈,壮志凌云呈少年;天街信步无他人,豪情贯日献青春。东瀛求学十余载,中原驰骋廿二者;学贯中西,新诗创作第一人。看女神挺立,遥思未来;颂凤凰涅槃,惊叹永生。”无疑,这段文字概括了郭老一生。
在沫水边,我找到了几乎被淹没在高大林立的现代建筑之中的郭沫若故居,与这些楼房比较,郭老故居已经失去了当年的气派。如果不是门前的国家重点文物标志提醒我,也许我会毫不在意地走过,甚至不会正眼去看它一眼,只有那道普通的双扇门和两边的小小铺面,还能让人想起当年的热闹与繁华。
走进挂有“贞寿之门”匾牌的大门,这座“四进三井”的穿斗木结构的庭院,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历史氛围,我的脑海中久久跳跃着当年那个瘦瘦的甚至弱不禁风的男孩的身影。间间房舍,个个天井,棵棵树木,这里的一切,都令我不断地展开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着少年郭沫若当年的生活经历。在故居我听说了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是郭沫若的母亲受胎郭沫若时,曾梦到一只豹子突然咬着自己左手的虎口,惊醒之余,便将后来出生的郭沫若取名为文豹,意为文曲星下凡。今天,在故居的后院还建有一个文豹堂。或许是后人的一个不很成功的设计,也或许是文豹堂影响了故居原貌,这座位于故居后面的建筑已基本不对外开放,就连往那里去的道路也没有了,我只有在尘封已久的文豹堂门前徘徊。
在故居后花园,有一个“绥山山馆”,这是郭沫若四岁半到十三岁时就读的家塾。门前有几株老树,两尊小石狮。家塾内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原貌,只新增有一个反映少年郭沫若求学情景的雕塑。郭沫若自幼聪慧,才智过人,七岁就能背《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等,他写诗对联极有功力,很小便才华横溢。 据解说员介绍,郭沫若童年时,私塾旁边的寺庙桃子熟了。他便和同伴一起爬进庙中,拣熟透了的蜜桃大吃一顿。半天不到,桃树上的蜜桃几乎被一扫而光。庙中和尚气极,找私塾先生告状,先生追问结果,却无人承认。先生激怒,上课时口出上联,挖苦讽刺学生:“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向学生宣布:“谁对得好,可以免罚,不打板子。”学生你瞧我,我瞧你,没有一个敢回答。先生知道郭沫若最调皮,偷桃一定少不了他,遂决意要他回答,以示惩罚,也告诫他人。郭沫若只得站起来。少顷,对出下联:“他年攀桂步蟾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