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上庐山之前,一直想去庐山,因为它是人们公认的历史文化名山。这座山,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陶潜、朱熹、白居易、王安石、岳飞等或在此讲学,或在此寄情山水,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这些诗文意境优美,令人陶醉。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像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苏轼那首《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道出了深刻的哲理,让人在任何时候读到它,都会生出不尽的联想。然而这次上庐山,心里却总感到沉甸甸的。这是因为昨天在临川还是艳阳高照,今天一到庐山却风雨大作,云雾笼罩。尤其冬日庐山那由枯枝败叶、飕飕寒风构成的肃杀氛围,让人原有的那种急切向往顿时变得遥远起来。
庐山云雾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的。有诗道:“峰涧不意起银烟,瞬刻飞收路景鲜。更有浓纱遮面目,山中混沌变成天。”那景象一如太虚幻境也。正因如此,庐山云雾也就成为号称庐山一绝的奇妙景观,人皆称道。
但是,今天的庐山云雾却全无前面的那些诗情画意,浓雾中的庐山唯一给我的感受就是神秘莫测。
在我的心中,庐山从鸦片战争后英国人李德立在山上建造第一座别墅起,便总是同政治紧密相连,庐山的风云总是融合着中国的政治风云,甚至世界的政治风云,这山上飘浮的云雾中一直充满着政治斗争的硝烟味道。
漫步在庐山的石径上,浓雾将我的视线遮挡得严严实实,很近的地方勉强还能看清楚,稍远的地方则是一片迷茫。在著名的仙人洞前,我想起了毛主席那首著名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资料记载,江青曾三次随主席去庐山。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庐山会议期间,第二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