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

书名:沉吟渠江 作者: 邱秋 字数:215909 更新时间:2019-12-13

  对家乡的路,我历来怀有自豪之情。常有外地朋友问我,你觉得这些年来广安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总会一口说出:交通!我在自己创作的一首歌《叫一声广安我家乡》里就这样描写过它:“小平故里美,宝鼎沐朝阳,西溪柳丝绿,大路通四方。”这大路就是指的广安四通八达的交通。

  上 篇

  自古便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其实广安的道路也应在这“难”字之中,我的话没有丝毫夸张。翻阅《广安州志·道里志》,内有记述曰:“广安,巴宕偏隅,非四达舟车之地,循行水陆二道耳。陆极巴、阆、梁、万,水极渠、达、合、渝。重山有一百余里之阻,大江有三十六滩之危。鸟道羊肠迂曲而艰峻,石高滩急而盘深,箯舆策马上及于天,贾舶盐舟下临于谷。道路之难,昔贤之述备矣。”

  当年的广安最经济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渠江上的船只了。渠江,源于大巴山,蜿蜒于华蓥山,在合川流入嘉陵江,在重庆汇入长江。广安人称之为母亲河。当年在渠江两岸活跃着许多纤夫,这些人以自己的人力拖拉木船逆水而行,他们或赤裸身体,或以一根白布裹头,或以蓝布缠腰,有的脚着一双烂草鞋,有的干脆就是赤脚,在怪石嶙峋的崎岖江岸拉船前行。用竹子扭成的粗大纤绳深深地挤陷在肌肉之中,有人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双脚后蹬手前攀”来形容他们的艰难,就是这些纤夫艰难的脚步千百年来在渠江两岸踏出了条条狭窄的道路。我曾在岸边寻找过这种纤夫道,发现在江边许多坚硬的礁石上还残留着当年纤绳长期拉磨留下的深深石槽,在渠江和很多大江两岸都还能找到这种纤夫小道。

  船只的来往,使沿江肥沃之地人口繁衍,道路也就显得重要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官道这个词一直有着深深的印象。那是一些农村老人在下雨天常常爱对我们小孩子叮嘱的一个词:“不要走土路,要走官道,官道是石板路,不滑。”官道其实就是官府主持修造的道路。这些官道往往采本地的青砂石板铺就而成,两米来宽,适合人行马走。道上常建驿馆,为传递公文的使者和其他公差换乘马匹或歇息之用,故而官道又叫驿道,亦作邮道。前不久,我在岳池县的一个村子采风,发现这个村的名称叫“接官亭”。问当地老人何以此名,老人说,对面的小公路当年是一条官道,直通顺庆府。道上曾建有当时地方官员迎接上级官员视察,供其途中休息的亭子,故名“接官亭”,村名也就因此而来。

  说到广安的公路,在我的记忆里应当始于上世纪30年代,那时广安人杨森担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军军长,就驻防广安。为接待各方来宾,他对广安的建设做了一定的规划。在其规划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修建公路。期间,他修建了以广安县城为中心的南北郊游公路。南郊公路从新南门......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11.4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