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资本家”
“文革”时期,有这样一个特殊用语,“海外关系”: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亲人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或者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就会被称为有“海外关系”。摊上这样政治背景的人家,就有了特务的嫌疑,要被专政机关重点盯防,一年四季都会活得心惊肉跳。邓小平主政后,这些人才翻身得解放,堂堂正正做人。我对于香港的认知,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在我们那西南偏僻的小县城,居然有一个人的老哥在香港,是资本家(现在称企业家)。1979年,60多岁的老哥回来探望阔别近30年的小老弟,随身带了一个能照彩照的相机,照出的相片让所有人吃惊,居然像画报上印的一样。那年月大家只知道黑白照相,有的人为了追求好看,就用水彩在黑白照片上描红人的脸和嘴唇,但那彩色效果根本无法同“香港资本家”比。“香港资本家”还特别大方,免费为左邻右舍照相,于是,男女老少都打扮得过年一样排了长队照。“香港资本家”回去的前一天,指着县城最好的百货公司对兄弟说:“要不要这楼,要就给你买下。”吓得兄弟双脚一软,立时瘫倒——要知道那时的住房以今天的眼光看,绝对都是贫民窟,连那些“县太爷”们也是10多户人家挤在一个老旧的平房院子里,共用一个洗衣台,共用一个厕所,共用一个澡堂,难怪那土包子老弟要瘫倒。
关于这个“香港资本家”的谈论,成了小县城半年多的新闻。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对香港的“直观”印象就是钱多。
过后不久,香港就大踏步来了——录音机、电视剧、港味普通话、金利来服装、流行歌。尤其是流行歌,甚至在偏远的乡村道路上,也能听到张明敏之类香港歌星的歌声。
现在看来,对当代中国人影响最大的城市有两个。一个是北京,一个就是香港。北京是以法令、行政文件决定所有中国人的生存方式;香港是以流行、时尚、文化影响中国70后、80后、90后的生存——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可能不知道汉唐的长安是怎么一回事,甚至还可能说不出10个古代诗人的名字,但他们却能够如数家珍一样说出香港“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的名字,甚至知道徐小凤、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这些人的私生活,比如他们的初恋,他们的情感纠葛,仿佛这些明星就跟自己住在一条街上,甚至就是自己的发小。陶醉在这些歌王、歌后、影星的歌声与生活方式中,许多70后、80后、90后的人生活得很实在也很温馨,并且还很浪漫。
当然,香港对于内地的影响,最为有力的证据就是与香港水土相接的深圳——它几乎就是香港的复制版。我在20世纪90年代去深圳时,那里的人就言必称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