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到深圳开眼界

书名: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 作者:陈大刚 字数:251257 更新时间:2019-10-24

  10年以前,深圳还是一个中国人非常向往的城市,而在1990年代初,它就更风光了,简直如同国人心中的第二首都:如果北京是北都,那深圳就是南都。

  深圳有这样的地位,是它那时创造了神话。比如,深圳速度,据说一个星期就能建一座摩天大楼;比如,深圳理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内地人的想象中,它遍地是金子,天天都有机会,就连想着那个城市的名字,也会让人血流得格外快;而那个城市中的人,身上似乎也比我们多长了什么,属于中国的特殊人种,浑身上下都贴满了人民币、港币。甚至连身边的人去深圳沾了沿海的腥味回来,脸上也比我们光鲜许多,比今天的人去欧美一趟还风光。

  深圳那时很骄傲,抢尽了风头。除了北京,中国许多传统的大城市它都不放在眼里。面对一波又一波打着“深圳”字样的电子产品蜂拥全国,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各色精英跑步向深圳,连一向视全国为乡下的上海,也非常郁闷,非常失落——它的地位已经降为中国城市中的“二等公民”。

  去深圳,是那个时候的时尚。就相当于现代史上的有志青年北伐奔广州,抗战去延安。当然,要敢下海去深圳闯荡江湖,一是胆子要大,用四川话说,“有吃雷的胆子”,二是脑袋要灵光,用广东人的话说,“脑袋里加的是美国机油”。

  我是1992年,也就是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那一年深秋去的深圳。不过,不是去淘金,我没胆子,也不灵光。是出差——其时我在家乡一大企业从事公关宣传,被安排去深圳搞驰名商标的事。去时先到公安局办了边境证,就像今天到香港澳门要办“港澳通行证”一样——那时,一个人不是想到深圳就能随便去的。

  我是从长沙坐火车过去的。到站,客户代表开了车来接——这是一家汕头人办的糖烟酒公司,来人叫吴月,一个上海来深圳打天下的年轻女性。车是日本丰田黑色皇冠轿车。第一次坐这样的车,手脚没处放。我从家乡古蔺出来时,坐的虽然也是日本丰田车,不过,是面包车。车空调早坏了,上车一个人发一口罩,一路开窗,一路灰尘。到泸州下车,除了两个眼睛在转,一脸黑灰——安排我们吃住的泸州客户吓一大跳,说,你们是抢人的土匪呀!那个年代,古蔺到泸州的路是土石路,坐的车几乎都是国产车,无空调,古蔺到泸州的人,差不多都当过“土匪”。记忆中,好像唯有县委书记坐的是一辆银灰色的普通型桑塔纳,县长坐的是米黄色伏尔加——空调是坏的。其他县领导好像是坐北京212,那种黄色帆布的老吉普,古蔺人叫“反毛皮鞋”。有时,连县委宣传部部长这样的大员到泸州开会,也得坐“巴的”——与民同乐地挤长途公共汽车。而且,好像合城没有一个女性会......

免费试读已结束,支付¥13.50 购买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