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双流只有一所名校双流中学,要进双中的学生挤破了门。双中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为了解决城关镇的初中学生入学难的问题,1991年,县长办公会决定了兴办棠湖中学。县教委因势利导,把棠中办成了一所完中,以此跟双流中学一比高低。
梁福贵说,独生子女,只有一个,永远当老大,没有危机意识,就容易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如果把棠湖中学扶持起来,跟双流中学形成竞争,对提高整个双流县的教育水平有好处。
县委和教育局在对棠湖中学的建设和管理上采取了许多开放的管理手段,给了棠湖中学很大的自主权。校长黄光成是个很要强的人,他一心想着怎样把棠湖中学办出名。在经营管理上,他大胆放权,放手让下级去做。他深知名气很重要,宣传的意识比双流中学强很多。通过媒体,他把棠湖中学的牌子打到了北京。
“进京招生”算是校长黄光成的神来之笔。原本只是觉得总是被双流中学压着很不舒服,要把棠湖中学的名气打出去,所以想花个二十多万,到北京去宣传一下棠湖中学。虽然只是借着招生的名义在北京的报刊登广告,但没想到的是,当年还真在北京招了一二十名学生!在北京,像棠湖中学这样的学校,读三年高中要花费十五万元以上,但是在棠湖中学只需三四万元。就算来回坐飞机也节省了很多。在注重对外宣传的同时,棠湖中学也很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从全国各地招聘了不少教学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老师。三年后,北京过来的二十多名学生回北京参加高考,成绩非常不错。棠湖中学的名声一下子传开了。中国人民大学也开始关注棠湖中学,和棠湖中学签了定向培养协议,在棠湖中学建立了理科基地和艺术特长生基地,每年定向在棠湖中学招收一二十名学生。北京市借此在棠湖中学搞了两届大学和高中教学的论坛,大大提升了棠湖中学的知名度。
棠湖中学开办之后,没有几年时间高考的升学率就跟双流中学持平了,双流中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两校在生源、师资、硬件设施建设上暗自较劲,为了抢占生源,两所高中学校的校长经常要去“勾兑”初中学校的校长。
看到竞争带来的好处,梁福贵跟刘志武商量:在高中、初中、小学教育阶段,都要形成竞争机制,不能只抓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如果垮下去,就全没了,如果形成竞争,垮一所学校还有其他学校顶上来。于是,他们将全县同一个层次的中学结成对子,形成了双流中学——棠湖中学、华阳中学——中和中学、籍田中学——彭镇中学、太平中学——永安中学四个对子。各结成对子的学校竞争的核心,说到底是生源的竞争。梁福贵在每年的教育会议上都会不止一次地说他的那句顺口溜:生源断了财源断,财源断了学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