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在清朝咸丰年间,西方各国以派遣传教士或以科学考察、探险等各种形式和借口,一批又一批的外国人先后来到了康定。康定人把凡是外国来的东西都叫做“洋货”,以示与本土的东西不同。如把肥皂叫做“洋碱”,蜡烛叫做“洋蜡”,煤油叫做“洋油”,自行车叫做“洋马儿”,火柴叫做“洋火”,还有“洋布”“洋枪”、“洋炮”、从外国来的人自然就是“洋人”,康定人把这些白皮肤高鼻子的外国人都称为“洋汉儿”,有时又以调侃的语气叫做“高鼻子洋汉儿”。
清朝咸丰10年,法国来的传教士在康定北门外,现在康定县印刷厂旧址相对的一片坡地上,现在公路的左手边坎上建起了一处“礼拜堂”,这是一处属于天主教的教堂。但康定人不明底细,把这处不大的建筑称之为“洋人公馆”。这是被康定人最先称为的“洋人公馆”。
民国10年,天主教又在康定驷马桥修建了更大的房屋,修建在驷马桥的教堂其实叫做“德勒撒堂”,康定人把那里也叫做“洋人公馆”。民国7年,“基督教安息会日”也传入康定,一对美国夫妇在如今的州医院一带建了教堂和医院,康定人把那里也叫“洋人公馆”。总之,康定人把有外国人传教、居住的地方一古脑儿都叫做“洋人公馆”。这样被叫做“洋人公馆”的地方,还有如今州民干校处的由外国人修建的“拉丁学堂”、“修女院”;还有“福音堂”,以及在康定东大街“亚马太锅庄”里的一处房屋,都叫做“洋人公馆”。
康定人对“洋汉儿”的看法及感情很是纠结,在“洋汉儿”们还没有来到康定时,康定人就听说了,这些从很远的地方来的“洋汉儿”在中国的北京和一些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强占了中国好多地方,强迫清朝末期、及民国初期的那些不中用的政府同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逼迫中国割让领土,他们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