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药师佛、药王城、曼巴扎仓

书名:E眼臧地行(卷五)西藏传统医药 作者:万果 字数:76378 更新时间:2019-12-10

  雪山、冰川、蓝天、草甸……在那个被称为“史前”的时期,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族,就已经会简单运用植物、矿物、动物的骨肉来解除身体的病痛了。

  虫草、天麻、雪莲、红景天、高原灵芝、诃子……也许是神灵的眷顾,在这苦寒的地方,却也孕育出数百种珍贵的药材。在氧气稀薄的环境下生长,同时又沐浴了更多的阳光,它们拥有了独特的疗效。

  安然、宁静、知足。在西藏,由于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佛教的思想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藏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也因此,藏医学自奠基之时起,便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天葬

  我们可以先说说天葬。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而藏族人称秃鹫为神鹰,是上天的使者。

  将逝去的亲人背上天葬台,天葬开始后,天葬师打开裹尸包,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头部用哈达固定在石柱上。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后横三刀,意思是“安息吧”。接着肢解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处理停当,天葬师向周围的秃鹫示意,神鹰纷纷上前,不一会,肌肉和内脏都被吃得干干净净。天葬师再把余下的骨头砸碎拌以糌粑,捏成团,粘干地上的血水,扔给秃鹫。秃鹫吃得越干净,死者家人越是高兴,说明死者已上天堂。

  正是在这独有的丧葬形式中,聪慧的藏族先民逐渐了解了人体的秘密,拥有了最直接的解剖学和关于人体器官的知识。

  药师佛

  早在公元前1世纪,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就逐步认识到一些植物、动物、矿物可以解除人体的病痛,并且得出了“有毒就有药”的原始理论。到公元4世纪,人们已经懂得用青稞酒治疗外伤,用酥油止血等简单的治疗办法,藏医学开始萌芽。

  公元629年,藏王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并引进了佛教。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成系统的医学也开始逐渐输入藏地。

  佛教认为,尚未开悟的众生都会有各种烦恼困扰身心,特别是贪、嗔、痴等,相互混合而产生繁杂的四万八千种不同烦恼。而心理方面如此多的烦恼,就会导致生理方面有四百零四种传统疾病和失调,使身体受到病苦之乱。药师佛的愿力就是为救济一切众生的病苦。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日光遍照菩萨与月光遍照菩萨同为药师佛的二大胁士。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依次递补佛位,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

  药师佛

  药师佛面相慈善,仪态庄严,身呈蓝色,乌发肉髻,双耳垂肩,身穿佛衣,坦胸露右臂,右手膝前执尊胜诃子果枝,左手脐药师琉璃光如来前捧佛钵,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光环、祥云、远山。

  《药师经》中说,药师佛在因地修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趋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药师经》中也有专门讲到药师佛救助病人的方法: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

  药师佛因其所独具的救众生之病源、治无名之痼疾的功德,自古受到高原子民的信仰。

  药师佛十二大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神秘的药王城

  走进青海省省会西宁的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迎门高悬的是一幅巨幅唐卡。这幅唐卡据说是由40位能工巧匠以青海传统的堆绣绣法,历时一年完成的。而这幅唐卡绣的内容正是药王城。

  药王城

  在藏医八十幅曼唐中,药王城是第一幅,通过展示药王城的全景,描述了藏医的起源以及药师佛向神、仙人、外道和佛教徒四众传授医学知识的场景。

  这几乎是藏族人民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药师佛桑吉眉拉是释迦牟尼的化身。在一座美丽城池中央,有一座由宝石、金银、珍珠、蓝琉璃构成的正方形无量宫,这就是药王城。正座无量宫的宫墙有五层,并设有四个门,里面装饰着各种药物宝石。无量宫正中有一个镶嵌各种宝石的宝座,由神狮、神象、天马、鲲鹏、孔雀驮伏,座上端坐着药师佛桑吉眉拉,周围有许多仙人在与他谈论各种问题或听他讲解藏医药学知识。他所讲授的内容流传到世间即成为藏医经典《四部医典》。

  传说中药王城坐落在非常遥远的地方。药王城四面环山,山上生长着各种治病的药物,香气四溢,药香所到之处一切病症自可祛除。它的南面是阳光普照的锥顶山,长满各种热性药物,主治寒性病;北面是雪峰山,生长着各种寒性药物,主治热性病;东面是香茅山,山上生长着七种诃子;西面是马拉亚山,生长着肉豆蔻、小肉蔻、草果、滑石粉、草红花、丁香等六种良药及寒水石、五灵脂,山上还有温泉和五种药水。

  从这幅唐卡的画面来看,充满浓郁的佛教色彩。使藏医的起源笼罩在佛教传道的气氛之中(事实也正是如此)。《四部医典》也正是以这种浓郁的佛语教诲的形式,阐述了整个藏医学的知识体系。

  曼巴扎仓

  千百年来,藏医学就这样和藏传佛教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公元17世纪开始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出现了专门研习、传授藏医学的机构,这就是“曼巴扎仓”。“扎仓”是藏语的音译,意为僧院,即西藏佛教僧众学习经典的学校。不同的扎仓则相当于高校里不同的院系。如“参尼扎仓”,即显宗学院,研究内明、因明;“居巴扎仓”,即密宗学院;“丁科扎仓”,即时轮学院,研究天文、历算、占卜。“曼”的意思是医学,“曼巴扎仓”自然就是“医学院”。

  公元1653年出生的第司?桑杰嘉措从小拜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修习显密经典,成为五世达赖喇嘛的心传弟子。公元1696年,已是摄政王的第司?桑杰嘉措根据五世达赖喇嘛遗愿,在拉萨伽波日(即如今人

  们熟知的、布达拉宫右侧的拉萨药王山)创建了由噶厦政府主办的医学利众院,定名为药王山医学利众院。这一开创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曼巴扎仓”的起源。之后,医学利众院不断在藏地兴起,甚至在不丹、锡金、尼泊尔、天竺等地也先后盛行藏医学。

  而作为曼巴扎仓的学僧,除了学习《四部医典》《医法月王论》《甘露宝瓶》《晶珠本草》《辨识药物分类》等医学专著,还要学习三种诊断知识、药物的配制、采挖等,直至临床实习。同时,学僧还要修药师佛、毗卢遮那佛、大威德金刚等本尊密法。

  在格鲁派六大寺之一的塔尔寺,医明学院(曼巴扎仓)优秀的学僧,在僧伽大会上立宗,如通过相应的答辩考试,就会由大法台授予曼然巴格西学位,即“医学博士”,这是医明学院最高的学位。塔尔寺医明学院的学僧分四个等级,而在另一所格鲁派六大寺之一的拉卜楞寺,曼巴扎仓的学僧分初、中、高三级。初级班的学僧要修习《皈依经》《绿度母经》《观音心经》《阿閦佛经》《总则续经》《后续经》等经典;中级班的学僧要修习《论续》《药王经》《马头白莲经》《佛赞》八十卷、《总药王经》等经典;高级班的学僧,则主要研究《四部医典》及《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了实地学习考察不同时期的药物生长变化,学院还会安排学僧进行外出采药等实践活动,初、中级班的学僧采回的药材,由高加班的学僧进行甄别,讲授药效、药理。其性质,也就类似于如今医科大学学子们的临床实习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