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开阆中,前往成都附近的三星堆。
看着这座神奇的古城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我们忽然舍不得。
经过嘉陵江大桥时,看着滔滔奔泻的江水,我陷入沉重的思索,巴国的宫殿到底是怎样的呢?远古的巴人是否就是经过长江,再进入支流嘉陵江,沿水路上行到阆中的呢?
番茄忽然提出一个问题,阆中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一种古奥的味道,这个名字究竟怎么来的呢?
吴敌说,阆中这个名字的来历主要有三个版本,目前比较引人注目的版本,是本地一位姓夏的教师提出来的,他查考有关古典文献后认为,阆中原名“两宗”,因为“阆”字在古代读“两”,后来经过演化,也有念作“凉”的。所谓“两宗”,就是指伏羲与女娲这两位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阆中民俗,一直认为这里是两位人祖的故乡,本地百姓相传阆中城南的南池,古称彭泽大地,便是伏羲女娲降生之处。为了纪念两位祖宗,人们便用“两宗”代表这里。我也查考过,确有把“阆”念作“两”或“凉”的记载。《管子·度地<索引>》说“阆音两。” 屈原《离骚》云:“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而《山海经》中把“阆风”写作“凉风”,原文是“悬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 之中。” 还有《淮南子》中的“阆风”也写作“凉风”。
第二个版本认为,这个地名可能是因为阆中城位于阆国之中央而得名,阆国所在地即今阆中市及其周围。其依据有,《郡国志》称:“阆国即蜀之阆中。”《姓考》云:“伏羲之裔国于阆,因氏。”在隋朝,称阆内县,即阆国之内里,也就是“阆国之中”的意思。在巴国建都阆中之前,阆中境内还有几个部落小国,即阆国、奉国、充国等。这几个小国可能是巴国的附属国。有学者认为,古代的巴国在当时可能是几十个小国形成的国家联盟。因此,后人便以阆国之称命名此地。
还有个版本认为,阆中此名是因为其四面围山又三面环水,是风水宝地。古人便按这种特别的山水地势命名为“阆中”,这个版本也有文献依据,《太平球宇记》释阆中之名说:“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旧唐书〈地理志〉》说:“阆水行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尽管如此,这个版本的认同者还是不多,因为天下四面围山且三面环水的城市很多,为啥都没有取这方面的名称呢?
番茄大为感叹,天哩,怪不得阆中成为闻名全国四大古城之一,单是其地名两字,就有这么深奥的学问啊!
从阆中到三星堆也就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在车上没聊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