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难遇的“5.12”汶川大地震,使山河为之哭泣,世界为之震惊。就在刹那之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走进了天堂,一栋栋漂亮的高楼被夷为平地……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一个个漂亮的学校立起来了,一个个精美的社区建起来了,一个个受伤的生命笑起来了……昔日的满目苍夷,现在是满眼春光。见到这些景象,没有人不为之动容,没有人不为之感叹,没有人不为之赞美,因为这些令人欣慰的变化,他不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是全国各地干部用心血甚至于生命换来的成果。
作为亲身经历灾难的成都人,地震对生命的威胁我是深有感触的,特别是给人精神上的创伤,很是难以挥之而去。或许没有身处震中,自然感受要肤浅得多。还是2009年参加县处级后备干部培训班时,党校组织我们前往灾区,才接受了一次人生的洗礼,感受了灾区灾情的严重和重建后的巨大变化:灾区农民的生产步入正轨,田间地里禾苗绿油油的,长势也特别地喜人;崭新学校拔地而起,尽管没有城市里商业楼宇高大,但在灾民们心中却仍旧伟岸;一个个小区围地而起,使灾民们住上了比城里人都还气派的小洋楼,再加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个个脸上都露出了美丽的笑容……
当时我看到这些变化,只知道感慨灾区重建的效用,从来也没有去了解其中的缘由。道是后来,由于省委组织部对援建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工作人员不够,考虑到住宿的问题,决定从成都抽名干部帮助干部一处工作,因此我有幸从另一个侧面,接触到了灾后重建的事,真正地触摸到了灾区巨变的根源。是灾区的干部,也是全国各地的援建者,一起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真的,就说说北京市援建指挥长栾德成吧,他不仅自己身患绝症,而且家人也在援建时查出患有绝症,可是他置生死度外,舍小家顾大家,带病坚持战斗在援建工作第一线,不仅干好了分内事,而且激发了援建干部的斗志,使援建任务得到了高质量高水平落实。
援建干部如此,中央决定支援灾区的挂职干部更是如此,尽管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对灾区的基本情况一无所知,但他们把灾区当作自己的家,主动到灾情最重的地方去,到任务最难的岗位上去,到基层最需要的项目上去,切实把自身的能力优势、专业优势和背靠优势转化为灾区需要、群众期盼的发展优势,在四川灾后重建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博士服务团的贺旺博士,与埃森哲公司合作编制《北川羌族自治县信息化建设规划》,联系中规院信息中心协助北川建立灾后重建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争取到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支持,促成了北川小寨子沟大熊猫栖息地1200亩、投资约120万元的森林恢复项目;到什邡市挂职的中组部干部周波,始终奋斗在灾区重建第一线,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天,春节期间都坚持在灾区与群众一起过年,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还发挥自身优势,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当其了解到灾区干部思想、工作压力太大的情况后,积极向组织反映情况,建议从多方面关心、爱护灾区干部,使对灾区干部进行心理调适的工作方案得到及时出台,确保了灾区干部的身心健康,为灾后重建从干部支持上保存了能量。
援建干部成为了四川灾后重建的生力军,但四川的干部也坚持站在了灾后重建的最前沿。比如挂任都江堰市国土局副局长的聂强,及时主动与主管部门联系,使《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以备案执行,为基层争取到灾后重建指标2063公顷,保障了都江堰市主城区、青城山镇、玉堂镇城镇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挂任平武县教体局副局长的何晓燕,不顾山上随时有泥石滑落的危险,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用四天时间,完成了对平通镇桥坝村七个组243户人住房的拍照,特别在其父亲去世后,她匆匆办完丧事,来不及安慰年迈的母亲,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挂任什邡的王蕴虹,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为挂职地区争取项目资金1300万元,保证了利森、川渝中烟工业公司长城雪茄烟厂等29个项目的有序实施,同时帮助什邡转移剩余劳动力,通过深圳富威皮具制品厂一次性解决就业岗位400个,既增加了灾区群众收入,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面对灾区灾后重建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想用华丽的辞藻去修饰它,只想用最朴实的语言向未知的人们,讲述一个个建设者们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我所讲述的这些小故事,它只是四川灾后重建中的一个缩影,真正了解灾后重建的人,他们的心中还装着更多感人的故事。这些小故事真切地告诉我们,大灾不可怕,因为有大爱。这就是一个老组工干部对四川灾区重建的新认识。